【篇一:带着国旗去旅行】
国庆节假期的第二天,我带着国旗踏上了去凤城的高铁。才到山脚下我就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枫树的叶子红得发紫,远处山上大片大片的翠绿中点缀着几点艳红,好像绿色的锦缎上绣着几朵红花,让人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
沿着小路往山上走,看见一个小瀑布从高处飞泄下来,聚成一股清泉,小鱼在泉水中快乐地嬉戏着、游动着,好像在欢迎我来凤凰山游玩。
我们顺着石阶一路向山顶进发,山时而陡峭,时而平缓,山泉也时时变换调子。到了这座山最险的地方“老牛背”,栏杆里面是倾斜的狭窄的石阶,外面是笔陡的山崖和垂直的石壁,好像一抓不住就会掉下去似的。我紧紧地抓着铁环,卖力地往上爬,山下的泉水叮叮冬冬为我加油。我把着栏杆,踩着平滑的山石,慢慢地往上挪动,终于过了老牛背。山风在给我擦汗,大树向我挥手祝贺。
过了百步紧,来到了神马峰,站在峰顶上,远处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真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挥舞着五星红旗,让它在风中飞扬,望着它那最美颜色,我不禁心潮澎湃。
在下山的路上,我遇到了“夹扁石”。两片贝壳似的大石头中间仅有一个窄小的缝隙,人侧着身子才能通过,我屏息静气,快速的走过这个名为“夹扁石”的地方,感觉我一停下来它就会合上把我夹住。
这真是一次惊险刺激而又有意义的旅程啊!
【篇二:美,在何方】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题记
有的人总觉得生活缺少美,枯燥乏味,我也觉得的确如此。直到前几天,才使我改变了这个想法。
那是深秋的一天。午后,踏着温暖的阳光,迎着和煦的微风,我向校园的假山走去。黄绿相间的小草铺满了整个花园,踩在上面,软绵绵的。虽然已是深秋,但树木依然是那么的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在这个万物凋零的季节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阳光洒在花草上,绿叶间,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增添了一种童话般的色彩。“多美啊!”旁边一位同学赞叹道。这使我猛然想起了一位艺术家曾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是啊,生活处处充满着美。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的含义,就如同一个人的美一样,既有外表美,又有心灵美。
外表之美,很容易被人发现,就像可以从人的相貌,轻易判断出美丑一样。校园里,一道瀑布从假山上飞泄而下,虽不如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那般雄伟壮观,却给这里增添了许多生气。与后面的草坪,花朵,树木相映成趣。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这难道不是美吗?下雪了,大地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万物都穿上了雪白的棉袄,雪花飘飘洒洒,在瑟瑟北风中翩翩起舞,这难道不是美吗?
心灵之美,却是需要细细体会的。一个动作,一件小事,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清洁工不论白昼黑夜,还是严寒酷暑,永不停息地清扫街道,这种默默无闻的精神是美的;寝室阿姨每天起早贪黑,任劳任怨地为我们服务,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们,这种尽职尽责地精神是美的;老师毫无保留地为我们传授知识,孜孜不倦地为我们讲述道理,这种无私奉献地精神是美的……
现在,如果有人问我:美,在何方?我会大声地告诉他: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篇三:我喜欢笔下谈情】
我习惯在午后明媚时分,在月下静谧时分,用笔写下自己的心情,对我而言,那是一种快乐。
离家求学的这段日子。我领悟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所以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笔下谈情,宣泄自己的悲伤和喜悦。
无意识中,我学会握笔,学会写字,一个个词语,再把它们串成一句句话,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写作,写人,写事写心情,那是一种奇妙,令我难以抗拒的感觉。
只要握起笔,我便有使不完的劲,说不完的话,我是那么痛快地,潇洒地写着,笔尖在纸面上迅速地滑过,留下一行行醒目的文字,那种满足感,就像百米冲刺你第一个冲过终点,在欢呼和呐喊中你被自己感动着,骄傲着。
用笔写下我对幸福,对生活的理解,写下我微笑或愤怒时的想法,写下我跌倒失败时的自我勉励,写下我欢快与激动时的舒心与惬意,我用心地思考感悟着这一切,而笔下飞舞的文字也渐渐成为我生命中十分宝贵的财富。
无形中,手中的笔已不仅仅是一支笔,它更像一张嘴,一对唇,比我自己说话更流利,更顺畅,更动听。我甚至可以想像,在另一个世界,有我最忠实善良的朋友,不厌其烦地落坐在我面前,听我滔滔不绝地说着,唱着,被我感动着。
我真挚地期望着这样的朋友在我的字里行间中能感受到我的愁闷,愤懑,抗议,亦是快乐,激动、抗奋,甚至能读懂我潇洒动人的性格,不禁感叹一句“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焰火”。而这一切只取决于我,只要我愿意,我便可以拥有这样的朋友。
我喜欢笔下谈情,因为我可以在火热的生活面前用沉着的正楷写我的拼搏,亦可在冰冷的世界面前用潇洒的行楷写我的执著,我更喜欢用这样有气势的话来赞美自己“生如夏花,要开,便是一朵奇迹!”这样,我的热情在笔下飞泄,我感到满足,快乐。
笔下谈情,我选择,我喜欢。
【篇四:乡下之旅】
早上,我打了个哈欠,伸了个懒腰,从床上蹦跳起来。啊,这是我来乡下住的第一个早晨。
我打开窗,放眼望去:一片片金黄色的田野上,稻谷笑往下腰;水稻插在水里,像白地毯上点缀的绿色,像有着小绿草的白手绢……田埂上,农民伯伯正在忙碌着。偶尔几阵风吹过,稻谷就像连绵起伏的金色海洋。
一座座山耸立在田野的四周,绿得像翡翠,多得似乎能把我们包围住,美得犹如画出来的一样。远看,山被早晨的雾笼住,若隐若现,根本看不清楚哪是山,哪是雾,可是,近看都完全不一样了,树林葱葱郁郁,几束细碎的阳光从树的缝隙中透了下来,柔美的绿草地比最繁华的波斯地毯还要可爱!偶尔,几只鸡跑了出来,看到我们也从来吃惊。
一条臭水汇成的小河从山上飞泄下来,溅起了无数朵水花,几只小金鱼在河里游来游去,嬉戏打闹,可爱多了。
乡下比城里好没污染,没喧哗,没雾霾。
【篇五:什么什么让我怦然心动】
那石缝中的坚劲让我怦然心动
时隔一年,我终于又写起了草。与之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草原上的草不同,这次我想写的,是那被瀑布冲刷的——石缝中的草。
那夹杂在飞瀑中吸睛的绿草,在石缝中傲然挺立,它的坚劲,让我怦然心动。
瀑布的壮观,古往今来都是被众人所赞颂的,就像诗仙李白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欣赏秀丽的瀑布时,你是否留意过其中的几抹绿?
那草,翠绿茁壮:几株聚在一起,形成一簇绿色,在飞泄的瀑布中时隐时现,让眼前花白的水瀑不会那么单调。
那草,屹立不倒:哪怕被强悍的瀑布冲刷,也不会就此被击垮。它就站在那,接受飞瀑的洗礼,早已成为它的成活习惯。
微不足道的绿草与气势如虹的瀑布结合的场景,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样令人胆战心惊,而是变得十分和谐。两件事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都使对方的美锦上添花。
大自然中的其它生物也大抵相同,像那郑燮眼中竹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周敦颐心中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都以自己高尚的品格,被人所重视,从而有了名篇佳作。而那石缝间的小草,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绿草的坚劲,令我怦然心动。我心动与它坚定地信念,心动与它的美好,心动与它对瀑布的点缀。不必在乎世俗眼光的评价,或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那石缝中的坚劲令我怦然心动,虽然它或许不受重视,但它是我心目中最高大的存在。
【篇六:我们的故事】
又到了金桂飘香的时节,花香像一只随风漂泊的小船,误入了记忆中我们的故事。
初识桂香
那是我儿时的一个夏天,我住在乡下的爷爷家。清晨打开窗,一阵浓浓的花香袭面而来,那是门前的树开了花,爷爷便把我抱去树下赏花。遥遥的树枝上缀着朵朵金黄的小花。那花朵身姿茂盛,叶子细长深绿,无时不刻不在散发着醉人的幽香,驱走夏日的闷热,送来清新的凉意,犒劳着辛苦劳作的人们。爷爷摘下一朵给我,原本浓厚醉人的花香,化为个体,香味是极小而清淡的,它仿佛和我一样还是一个孩童。
爷爷告诉我那是桂花,从此我便没有忘记这股花香。
再闻花香
转眼间,我上了学,难得回到爷爷家过中秋节。看到爷爷拿着竹竿敲打树枝,桂花如镀金的瀑布飞泄而下,奶奶则蹲在地上捡拾着桂花,花香中沁着奶奶辛劳的汗水。帮着奶奶分拣桂花和枝条,奶奶说要让我品尝来自金秋的馈赠。晚上,奶奶端来一盘晶莹的糕点,茶色的结晶上是点缀的桂花,没有多余的修饰,还存留着奶奶的心意。
那糕点上的花朵告诉我是桂花糕,此后便更加难以忘却它的味道。
告别花香
离中秋还有好些日子,妈妈便带着我回到了爷爷家。路上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这么早回老家,直到看到新刷的白墙上的“拆”字,我才明白老家将成为建设用地了。我面临着的不仅是对爷爷家和桂树的离别,还有告别那承载着我童年回忆的花香。走到这棵与我相伴十多年的老桂树下轻轻抚摸着它,我能感受到老桂树在用它那粗糙的树皮抚摸着我的手,安抚着我受惊的心,不舍地与我告别。摘下一朵桂花,我将它紧紧攥在手里,不舍得松开。我多么想再将它挽留一会儿,就算只是一分钟,一秒钟。坐上车,松开紧攥着的手,最后一次享受这记忆里的花香。车窗外的风掠过,将我手中的花儿夺去,也谱写完我与花香故事的尾声。
金秋的花香已在时代的脚步下散去无踪,桂花树的枝叶也已被光阴的车辙碾做成泥。
风儿散去,小船永远地停泊在了记忆的中央,泛起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