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相关作文

【篇一:我穿越到了三国】

我睁眼一看,刚才的情形怎么没有了呢?噢,原来是我穿越到了三国。

早晨,我迷迷糊糊地睁开了眼,忽然见床边有一个圆圆的东西,出于好奇,我按了上面的按钮。

“呯——”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我起来一看,原来我穿越到了三国。我想:如果我不赶快投靠一个国的话,我很快就会下线的。想到这里,我飞身上马。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跑去。

说起来为什么投靠蜀国,因为先主刘备能文能武,有精兵数十万,又有五虎将和名将魏延,还有卧龙诸葛亮和中郎将姜维的辅佐,天下无敌,但还是被魏国所灭。

我来到了蜀国的都城,先主刘备见我智勇双全,便任命我为大司马、大将军兼副军师,还封我为六虎将。

次日,魏国和吴国分四路攻打蜀国。第一路为大都督曹真,取阳平关。第二路为名将吕蒙,取葭萌关。第三路为东吴孙权取长沙诸郡。第四路为夏侯惇和夏侯渊取荆州。刘备得知,问我有何良策,我便说了我的计策,刘备听了,连连叫好……

当魏、吴兵到这里,埋伏的军士以逸待劳,杀退了魏、吴兵,我也不甘示弱,先杀曹真,再斩吕蒙,后取夏侯惇,还俘虏了十万敌兵。

刘备见我节节胜利,便叫我挥师,向魏国都城——许昌杀去,许昌易守难攻,于是我将许昌包围住,不久,曹军不战自降,魏国灭亡,还降了许多曹将。

我见曹军已降,便马不停蹄地向吴国的都城赶去,孙权见我来势汹汹,便倾全国之兵与我交战。渐渐地,我有点招架不住,再加上人困马乏,跟随的兵士越来越少,忽听一声炮响,左有严颜、赵云、司马懿和曹仁;右有关羽、张飞、夏侯惇和曹仁;前有马超,黄忠、张辽和张郃;后有魏延、夏侯渊、于禁和王平。刘备、诸葛亮、姜维也领水兵

前来增援。不一会儿,吴军就被杀得片甲不留。从此,蜀国统一了三国。

“叮——”一阵铃声把我吵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可我却看见刘备在窗外向我招手。我睁眼一看,刚才的情形怎么没有了呢?噢,原来是我穿越到了三国。

【篇二:聆听三国】

东汉末年,兵戎交加,一些盖世英雄横空出世,他们将中国历史又领向了一个新的高潮阶段。

曹操篇

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英雄,在别人的眼中常被看成是个叛国反贼,而又有谁知道他的才华与智慧。他自知自己有无限的前途,可当他看到这时的皇帝竟如此无能后,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来确保本国的江山得以安然,可身为丞相的他怎么也想不到竟会被众人反对,他便决定集结能才义士来成就自己的大业。

他惜才,爱才。当他得知关羽有难时,便劝他归顺,并赠予神马“赤兔”来表示诚意,可惜英雄孤单一世,没有人可以理解体会,是以拥有很强势力的他,终得不到一丝快乐。

刘备篇

他虽出身贵族,却沦为以卖草鞋为生,但他并不抱怨。当怀着满腔复国之心的他看见同样与他拥有为国效力之心的关羽和张飞,便有了“桃园三结义”。

他听说山上有一个精通兵法的“卧龙先生”,就“三顾茅庐”请他出山;面对与曹操的“煮酒论英雄”也不为所动;当听说关羽死于荆州,便不听军师劝告,毅然出兵;当因遭人暗算损伤七十万兵时,他只身白帝因无颜面对百姓郁郁寡欢而死。此者可谓是爱才,坚持原则,忠义,惜民之豪杰。可惜英雄有志但无力报国。

诸葛篇

他就是被人称为“卧龙”的诸葛亮,他熟知兵法精通三十六计,被刘备的“三顾茅庐”所打动,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奇迹,比如“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巧夺荆州”等。他虽用兵如神,却无法挽回自己的性命,当他在点“七星灯”中的最后半个时辰,被魏延进来报告军情时不小心打破,他并无怪罪魏延,只是安排好一切事,不带一丝怨悔地离去人世。

三国从分到合,说明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世事趋势,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三国,感受其中的历史吧。

【篇三:孔明告诉我】

在我心中,孔明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但他的失败也告诉着我们做人的道理。

有人说,蜀国的灭亡是因为刘禅无能。有人说,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孔明,他们认为“成也孔明,败也孔明”。因为孔明实在是"管的多”,独掌大权,才导致刘禅不学无术。我的观点与后者略有差异,我认为孔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懂得审视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没做到“知己”,他输了。

他的事迹诠释了什么叫做“知彼”,他知道曹操多疑的性格,上演了草船借箭一场好戏。他看出了魏延有造反之心,死前留下锦囊给姜维,最后除掉了魏延。这样一个人才却没有审视好自己,没有“知己”。刘备第三次顾茅庐,孔明向刘备道出了“三分天下”的宏伟战略蓝图,刘备自然心服口服,认为孔明是个人才。但读了《隆中对》后发现,在外苦等的关羽和张飞对他并不服气,还是刘备说“愿诸君勿复言”,羽,飞才停嘴。而孔明在一旁什么也没说,读完《三国演义》后,我竟有一种他们并不服气的感觉。孔明日夜为蜀国操劳,但我认为他并没有切身为蜀国的将来做打算。因为他没有培养出一个称职的君主,没有找到和当年五虎将同样英勇的将军,即使是自己的徒弟也没有得到他的毕生所学。他没审视自己,没有审视自己为蜀国的将来留下了点什么,一心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光复汉室。

孔明的智慧也算得上前无古人了,即使是他,没有审视自己也会失败。那我们呢?没有他的那种智慧,又不懂得审视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还成天趾高气昂,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不会显得很可笑吗?

还是那一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个信息社会,“知彼”容易得多,那么“知己”呢?就像写卷子,一个题目读完后没有一点思路,五分钟后还无法下笔,你却盲目自信,相信自己写的出来,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我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初中数学老师给的评语是——一百一十分的能力,一百二十分的心,最后一百都不到,典型的眼高手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会审视自己,才能在今后面对人生挑战时,“百战不殆”。

【篇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三国演义》有感】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摘记

当我看过《三国演义》后,我以为,孔明的一生只书写了一个字——“忠”,而“忠”字,有是以“智”作笔,用“仁”“明”等作墨写成的。诸葛亮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

他在学识上“博”。孔明,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未出茅庐,知天下三分;在东吴,舌战群儒,与吴联合而成鼎足之势;白帝城外,八阵图救主……而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不是侥幸而得大雾东风,亦是他的学识帮了大忙。

他在战略上“精”。他深懂“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颇知用兵之法的他:华容道智伏曹操;大军压境而无兵之际,“空城计”吓退曹兵;他还授计在自己过世后用自己的木雕像吓走司马懿,才有了“死诸葛亮吓走仲达”的传奇。他深深懂得对手的性格和作战之法,由此,他一生用“将计就计”之法不知赢了多少胜仗。

他在用人上“明”。魏延是一个必然要提到的名字。魏延,勇猛,但不忠心。他曾事曹操,后降蜀国,诸葛亮深知其人,几次欲杀,但怜其勇,故留之。临终,他授计姜伯约、马贷,在他去世之后魏延造反之时,终于杀了魏延。魏延勇猛,虽屡立战功,但不忠于主,被杀实在情理之中。

他在做人上“仁”。历史上有名的故事“七擒孟获”,发生在孔明北伐之时,对于顽固不化的南蛮王孟获,他七擒七纵,不仅是信义,更是他的一颗爱人之心,他最终用“仁”用“勇”服了顽固不化,屡次造反的北方少数民族。他的“仁”亦显现在他“挥泪斩马谡”中。“挥泪”中蕴含着他的千万种情感:损一员大将;损失了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想到先主的嘱咐“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不能因千般情感而不按军法。马谡被斩之后,他按日给其家人粮食,派人照应。他的“仁”“义”感动世人,以至于他去世时“多官无不哀恸,百姓无不涕泣,蜀军皆撞跌而哭,至有哭死者。”这或许过于夸张,但他的“仁”确实是当时世人所共睹的。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也有过失误。赤壁之战中,用关羽,曹操逃脱;六出祁山时,用马谡,街亭失守;阿斗不才,硬扶其为成都之主……但我想,人人都不可能完美,我们不能因为这些而否定孔明,他有他的想法和苦衷,其中夹杂着对先帝刘备“三顾”之恩的无限感激,“白帝城托孤”的任重道远。

我认为,孔明的一生是用大爱书写的一生,他博、精、明、仁,而我们明明又看到这些全都不在,而幻化为一个字——“忠”。忠于主,忠于天下,忠于天下的黎民百姓!你看他那瘦弱的身影,你看他那凝神的专注,你看他那睿智的双眼,他用一颗忠心写就了《出师表》,用一份智慧摆就了八阵图,用一个博大的胸怀书写出仁义的篇章!历史虽然远去,但我们透过时空,依然可看见那忠义的化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4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