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游学记】
徽州的茶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闻。而像我们这样抱着“大饱口福”之意前往徽州的也不少,却也不曾想收获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
初进茶园便觉得这次茶文化的讲解不一般。以往参观的茶博园里外都透着一股“浓厚”的“油墨味”,同学们只能根据一排排展厅前的文字描述来想象茶叶在不同阶段的鲜活样子,这样的方式虽然便于记录,但茶文化本应有的趣味却在无形中消失了。不得不说,有了以往的对比,我更加欢喜于现在的情形了:错落有致的茶叶散落在不远处的山地上,一簇簇,一层层,有时迎着微风摇曳几下,像极了舞团的演员们,纤柔灵巧。原来这样的设计是让大家亲身体验采茶过程的!心中不觉愉悦起来。再说这“品”字,老师说“品”上三个“口”叠加而成,意味着要细细品味三次,依次是:眼品,鼻品,口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茶的韵味。
依稀记得大家采茶时憨笑的样子!看着当地人熟练地挑拣着鲜嫩的茶叶,让它们轻盈地跃进竹篓,竟与我们的笨拙又成了鲜明对比!同学们也只得憨憨一笑了。每一片茶叶的形状都像是一根细小的羽毛笔,上面那轻而薄的“羽毛”在微风中摆动着,不自觉地增添了几分灵气。上面那水滴形的叶片小心呵护着里面的嫩芽,像极了一位慈爱的母亲。它们在竹篮中安静地卧着,这时又像极了乖巧的孩子。那叶片虽小,却也精致得很,上面蜿蜒着许多纤细的叶脉,纹路清晰;中间的嫩芽上有些微小的褶皱,构造分明。背着这样一群可爱的精灵,怎能不叫人快话!当然,三“品”中的“眼品”,我们算是体味到了。
说到“鼻品”,我们先得了解一下制茶的步骤:采茶、杀青、揉捻、烘干。其中数杀青最为关键。同学们好奇地望着给大家演示制茶过程的茶园劳动者。他先将茶叶松散开,倒入锅中,茶叶便开始在锅内的高温下散发出淡淡的青香,那味道就像它的颜色一般质朴清新,使人心向往之。时间越久,香气越浓,好像一位久经历练的年轻人,最终走向成熟,步入巅峰,光彩照人。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经过磨练的香味震慑住了,兴许是香气中的顽强与执着使我们难以忘怀吧!烘干后的茶叶散发出更加永恒的香气,不似杀青时的“活力四射”,却多了一份坚忍和老练,鼻品的意味莫过于此了!
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口品”了,望着水中逐渐向上漂浮的茶叶,它就像是一种缓缓上升的力量,虽不能一下子使人兴奋,却能让我们保持那份难得的成就感,还记得同学们慢慢品茶时的陶醉神情,仿佛那味道永远散不去一般。茶叶的制成是艰难而充满挑战的,如果不经历各种磨练根本无法留下如此令人回味的香气,想必这对你是有一定启发的吧!
当然,同学们的种种联想都被老师找回到了现实——“大家在实践后可要将心得记录在游学手册中啊!”
愿我们心中的茶香永久不散!
茶园的惊喜着实令人回味无穷……
【篇二:茶文化】
茶,是我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今天,我们在徽州研学,了解了茶的分类和茶文化的基本知识。茶博物馆的老师热情似火,告诉了我们:黄山毛峰这种茶分为一、二、三级茶;中国六大茶类指的是我国所产的茶叶分为红茶、绿茶、乌龙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中国十大名茶中,徽州茶占了两种……
上午,我们采摘了黄山毛峰,学习了黄山毛峰的制作。那怎么采呢?老师告诉我们:采摘的每片茶叶,都要有一条嫩芽和一片嫩叶。我和两位同学采摘了很多茶叶,因为茶叶并不难找的缘故。茶叶摘后就要摊青了,因为时间紧迫,我们把摊青这一步骤省略掉了,直接杀青。杀青,就是将摊青好的茶叶,放入一个大铁锅中,让它自然地将水分蒸发。然后是揉捻。,揉捻就是把杀青好的茶叶均匀放到一块凹凸不平的板子上,再把茶叶聚成一个“茶”球,又将“茶”球在板子上揉,揉的力度是先轻再重后轻。最后就是烘焙,也就是把揉捻后的茶叶,放入一个容器中,让高温将它的水分蒸发到只剩下原来的6%以下。
摘茶、制茶、品茶、茶礼仪,就是茶文化。茶文化,不仅是我国的骄傲,更是民族的伟大。
【篇三:茶味】
茶不像咖啡那样苦涩,不像果汁那样香甜,不像可乐那样刺激……它有的,是它那独一无二的美——清冽的颜色,润滑的口感,仔细观看,金黄色的水底是一片又一片舒展开来的茶叶。眼前,是一盘黛绿色的东西——茶叶,捻起一撮,仔细触摸,稍一用力,它就如同流沙一般,滑落指尖,掉入杯底。
滚烫的开水入杯,杯底的茶叶顿时翻滚起来,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茶叶慢慢舒展开来了,这群可爱的小精灵正在游戏呢!蓦地,一阵清香钻入鼻中,深深一吸,啊——一切烦躁被抛到九霄云外,轻轻地啜一口,感受暖暖的茶汤滑入喉咙,咂咂嘴,苦涩过后是丝丝的甘甜。
双手捧着一杯暖暖的茶,静静地聆听老师向我们讲解茶的制作工序与中国的茶文化,时不时呷一小口,那味道,是我从小到大不曾感受到的。绿茶分烘青、炒青两种。烘青绿茶初制工序有3道:杀青、揉捻十干燥。炒青绿茶初制工序有:鲜叶→杀青→样捻→炒干。茶文化起源地为中国。中国是茶的故乡,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望着手中这杯香茗,不禁陷入沉思:一包好茶,经过了数道复杂的工序,起起伏伏,这不正像我们的人生吗?时而成功,时而失败,时而喜悦,时而烦恼……“王不琢,不成器”。人生,只有经过无数次的磨练,你才会成为人生的赢家!
【篇四: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
人总是要有最后一天的,有可能是猝不及防的,也有可能是“提前通知”让你做好心理准备。
假如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不会心急不会忧虑,但我会格外珍惜这一“章末”。因为我懂得人的一生有多么宝贵,所以我今天做事会更加小心翼翼,好给我的“文章”末留下一句美言,并顺利写好句号"杀青”。
我想临终前当一次活雷锋,去做许多好事。把我在学校的座位留给那些新来的学生,让他替我站岗,去补充那一点曾丢失的欢乐,认真和互动,不要让同学们觉得少了我就没有了乐趣。当然还有我挚爱的弟弟,他还那么小,没有了哥哥也不行。但是我相信他可以走出悲伤,开心的度过每一天,不会让父母担忧和挂念。因为没有我,他们也要继续生活,可他们要更加珍惜弟弟。总之,我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失望和伤心。
接着,我会去公园,去观赏这最后的安静与祥和。草渐渐枯萎,我走在鹅卵石铺的小径上,去细细环顾这一切。总得让我给这里的每一个事物留下最后一个真挚的眼神,对他们表示敬畏和感谢,感谢他们,让我喜欢上这里,真的很难忘。
最后,我想看一眼所有我关爱的人,是他们给予我成长、快乐、知识和情感,然后给他们每人一个大拥抱。哦!感谢这一切,我去了,我的心却是那么不舍。
人死后,他的灵魂会化作天上的一颗星星,当你抬头仰望星辰的时候,别忘了,我便在其中。
【篇五:茶韵】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
一首小诗,绘出了煎茶人的气定神闲与潇洒自在,道出了品茶人浓浓的情意。对于茶,我却是一直有一种这样的印象,使我一想到茶,眼前就铺开如此一幅画面,想到文人墨客手持茶盏的宁静与息心。
徽州一行,让我看到了真实的茶园,看到了和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
茶园的景象慢慢地在眼前展开,绕过了一潭湖水,转角整个茶园就铺开在了眼前。人在大城市待久了,看见如此多的绿色会有些发愣。不愿走入其中,生怕一不小心就毁了它们的纯净。茶树是排列紧密的,紧贴在一起笔直地站着。一列一列又分成排,整整齐齐地漫山遍野地生长着。不,“整整齐齐”会破坏它们那种活泼的生命力,它们挤挤挨挨,肩并肩手牵手,争着抢着向我们播撒着它们的葱绿。心中某个地方被猛地撞了一下,深吸一口气,是满口满口的清香,想大声喊出来,又怕打破茶园的静谧。
老师教了我们采茶的方法。茶叶,要尽量采顶端嫩叶,最好一芽一叶。茶树不高,弯腰四十五度大概正好够到。盯着茶叶,细细挑拣,眼神抚过每一片叶,每一个芽,找准目标,手指轻轻一提,似乎挺容易。一个多小时后,看着四个人小半筐的成果却不免自嘲地笑笑。照如此速度,采茶人还有饭吃吗?下午温柔又充满力量的阳光毫不吝啬自己的热情,阳光投在茶叶上,每一片都像镶了金边,高贵珍稀却不媚俗,抖擞精神,昂头挺立。
采茶过后,感觉并不很累。老师就带我们去看师傅采茶后制茶的工序。
师傅一看便知茶的品质,我们作为一群“菜鸟”自然功力不足。但师傅善意地给了我们鼓励。他把我们采的茶叶放进一个滚烫的大锅,倒进一点水,水珠在锅底翻滚着,大锅散发着灼热的气息。先前的知识告诉我们这是“杀青”了。“杀青”是制茶重要的步骤,就是高温炒茶,使茶叶中多余的水分散出。师傅徒手抄起锅底的茶叶,快速翻动,娴熟的动作充满韵律美。透过纷飞的茶叶,能看到师傅的手距离锅极近,但无论怎么翻动都不碰到滚烫的锅壁。想必是需要长久的经验和精准的技术。炒过的茶叶散发着涩涩的清香,冒着腾腾的热气。没有超强的忍耐力估计也无法胜任这样的工作。杀青结束后,观看的师生发出了热烈的掌声。特意问了师傅,这已是师傅做制茶这一行来的第二十个年头……
我们只是一小时的体验,但这是他们一辈子的生活。一生钟情于一件事,魂牵梦绕。与茶联系了一辈子,用了情,倾了心,注了爱,想来是很浪漫的事。但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也许有一天很是快乐,挥洒了汗水后端上一杯清香四溢的茶,轻品浅酌,唇齿间萦绕些许茶香,辨识着去岁的不足,区分着今年的老到,一口吞下,清冽的茶滑过肠胃,酣畅淋漓……
离开后,回头看向渐远的茶园,心中问自己:你的生活与茶会有联系吗?你能为茶做些什么呢?你能为茶园做些什么呢?你能为茶人做些什么呢?你能为这绵延至今的传承做些什么呢?
至少我可以珍视,我可以喜欢,我可以爱,我可以传播……
【篇六:制茶】
众所周知,岳西翠兰是安徽名茶,而土生土长在大别山的我,当然要亲验一番采茶的趣味,尝尝故乡茶的味道。
万里无云的星期天,我随妈妈回到老家采茶叶。我系上围裙,拎上一个小塑料桶,就随大人们开始了采茶行动。几分钟后,我们来到茶山,放眼望去,成百上千的茶树一览入眼,茶叶绿得青翠欲滴,让人感到极度舒适。托起那“小巧”的茶叶近看,其形优美,芽叶相连,自然舒展,酷似小兰花。我食指和大拇指一捏一扯,摘下了一个芽极长的茶叶。第二次扯,由于芽很长,所以几乎使出了我四五成的力。那茶树在我松手时,猛的抖了一下,看着如此可爱的小茶树被我如此“折磨”,可是心疼极了。奶奶走过来,看着我手中又大又长的两个茶叶,不禁笑了起来,“哎哟,你个‘小笨蛋’,采茶是有技巧的。”“啊?”我疑惑地问道。“要选取一芽二叶的采,这样制成的茶叶才会美观。摘茶时,用指甲在芽的一指甲盖那掐,不可太长。”只见奶奶用手熟练地摘下一个,我模仿着她的动作,生疏的掐着。刚开始采摘,我总感觉手是那么别扭,不受控制,渐渐地在我不畏辛苦地一次次尝试下,越来越快。
转眼间,一个上午飞快掠过,长辈们的袋中,一大把又一大把,总有一斤多。而我的桶中只能用“寒酸”来形容。趁妈妈一个不注意,我的“无行之手”伸入她的袋中,抓了一小把放入我的桶中,这下,桶中再也不是空落落的了。
下午,我们开始制作起来,而这道工序,我只有围观的份了。首先,爸爸将采好的鲜叶经过竹帚翻炒杀青,烘焙后进行拣剔、摊放。接下来我们开始杀青、烘干两道工序。杀青分头锅、二锅。头锅几分钟后,当杀气消失,有清香味时,转入二锅。二锅则是整形。当茶叶部分水分消失后,起锅散热上烘。首先用炭火烤干,不用等脆,将茶叶放置网布上摊凉半小时左右。待到足干时,就可进行密封放置了。
看着制好的这翠绿的茶叶,我拿起杯子,捏起一小把,倒入开水,几分钟后,就可以喝了。透过透明玻璃杯,看着水面漂浮的几支小叶,微微合拢的小叶,像未开的花骨朵儿。茶水翠绿明亮,香气持久。微抿上一口,才得味之醇厚。
这样醇厚的浓香茶味,让我深深陶醉。这次制茶,不仅让我品尝上这样的绝味,更让我体会到劳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