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无用却有用】
圣贤说过“存在即真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但也有人说“帮不了你的东西都是无用的”。对此,我很是不赞同。因为正是那些“无用”的东西滋养了我成长,对我用处极大,意义非凡。
还记得是二三年级,那会班里同学纷纷报了兴趣特长班,奥数,书法等等。妈妈也给我报了,报了什么呢?竟然是美学鉴赏。
这四个字对我来说陌生至极,好似外星产物。妈妈大概描述了上课内容后,我登时眉一皱,眼一翻说:“这有什么用,考试又不考,我这特长上哪使去?”妈妈瞥了我一眼道:“有用还是无用,这类哲学命题你还不用想,上了课可能就知道了。”
恍若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去见了那个教美学鉴赏的老师。他的年级很大,长须白发。他的眉毛似雪般白,眉下的双眼好似明镜。那双眼睛飞快的将我扫视了了一遍,包括我带着的不愿意不耐烦的态度。
那双眼在不经意间对我眨了一下,他的脸上竟泛出了一抹捉摸不透的笑意。老人起身挑了篇故事给我让我读,我接过乖乖读起来。一边读我一边在心里犯嘀咕:“这主人公好可怜,自己的特长用不了,反倒变成无用的东西了。正和我一样,我也在学一个没有用的特长”。
黑幕代替了火红的落日,星星已高悬。老师不用分说的将书拿走。“我还没看完!”我急切地喊道‘还剩一点我就看到结局了’。老师摇摇头说道:“你看起来对这门课有疑问,不要紧。带着问题上课,没准后面就懂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美学鉴赏这门课。这个老师博古通今,从传统文化到网络热词,从传统服饰到街头潮流等等,这个老师无所不谈。每次上课,我都沉浸在他所展示的美学世界里,那些“有用”和“无用”也被我炮到九霄云外。
在一次博物馆志愿者竞选时,我被要求谈谈中国瓷器发展的变化,当我听到这个问题时,内心一阵狂喜。应为这是老师曾和我聊过的,也是幼稚的我曾经认为无用的东西。而在那刻,“无用”对我来说太有用了,我因它脱颖而出。
又经历了几个春去秋来,我去找老师要那篇故事。我的心中对结局有了个大概的猜测,老师也看出来了。他笑着对我说:“没准和你的想法一样。”当我读到,那对鲁国夫妇创新发展了原来的特长,为那些赤脚批发的越人提供地毯和头绳时,我眼前的阴霾霎时消散。“无用”只是在一个方面,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有些时候“无用”可以很有用。
我的成长因“无用”变得多彩,它们也是我最珍贵的宝藏。
【篇二:无用的选择】
三个月前的毕业季,不少人都面临着去哪所学校就读初中的问题,可这事儿我不用担心,爸妈已经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结合各校中考成绩,完成了这个“艰巨的决择”。但我们要担心的是,因为现住的家实在是离学校太远,我所面临上学期间到底要不要搬到我爷爷家住这个问题。
搬到爷爷家住,离学校近是近点儿,但也是在欧洲城以及江滨路那块的“繁华地带”,早上堵车的事也实在是难说。但如果住自己家,一大早过去,其实距离也就比我爷爷家过去要远一点儿而已,堵也可能没那么堵,为此爸爸还专门开了几趟车实验了一下,就是早上要更早起,不知道以后学业繁重了还受不受得了。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离学校就一条马路的距离有一间我外婆的房子,我能去这个中学也多亏了它,这样早上七点钟起床说不准也来得及,步行过去,更不用担心堵车,按理说这是最佳选择,但那儿实在是太小了,就二十几平米,一家人住还是有些困难,虽我和我妈极力支持,但还是被我爸和我爷爷一口否决了。
在距离上最占优势的房子被“ko”了,就只剩下俩差不多“打成平手”的房子了。现在按学习说,住在自己家只能由爸妈辅导,但住在爷爷家还能有爷爷辅导,不会的题问爷爷这当过中学校长的人当然比问我爸妈要好了。
现在可以说是1:2,去爷爷家占优势,虽然还有许多其它因素,比如我实在吃不惯奶奶做的菜什么的……,但终究是抵不过能让爷爷来辅导我学习这张王牌。事态这么发展下去,不用想也知道,即便我再不愿意,也铁定到爷爷家住了,但事实却出人意料。
直到开学第一天分班考考完后,妈妈依旧没有任何收拾起来去爷爷家的意思,这种情况维持至今。曾经好不容易作出的决定,到该行动的时候了竟无动于衷,这实在是让我理解不了。但我到是惊喜地发现,每天六点二十起床,六点五十出门,到了学校,时间仍绰绰有余,一点儿不匆忙。而且就目前来看,由爸爸这个曾经的优等生来辅导我学习也是够得很,没有任何搬到爷爷家住的必要。
现实摆在那里,它很好地证明了暑假这两个月那样折腾来折腾去是没有必要的。当然,说不定到了以后会因为其它原因搬过去,但至少现在,我是发现这个一直让我纠结的选择不仅没啥必要,还浪费了一家人不少的精力。
【篇三:无用的另一面】
一木匠路遇栎树,其荫可遮千牛,其千百人为抱之粗,众人遂观之,而木匠因其造船会沉,做棺木会腐,以之为散木而不观。
于是乎,自然地想起庄子笔下那棵叫“樗”的大树——枝干上布满树瘤,疙疙瘩瘩;树枝弯曲而形状怪异,可以说是其貌不扬。人们认为它既不可以用来造房子,其质地也不适合生火,与栎树一样,“樗”亦被众人看做无用之物。
由此,令人不禁发问,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
哲学上说存在即合理,我个人认为可以用来诠释其“无用”。
正是因为栎树与“樗”的无用,他们躲开了像果树一样被人摘果,折枝的悲惨命运,避免了被农夫或木匠拦腰砍断的悲剧。在人们心中,它们虽不如可以为人类提供物质需要的果树与林木,但若放弃这套人为的价值标准,他们确乎可以自由洒脱,甚至有些放肆地生长在无限的旷野里——他们不为追求实际的物质利益,他们更崇尚一种无形的精神与心境,在广袤的天地间,在无用的另一面,他们将其幻化成了一种精神的价值。
那么,人们为什么固执的认为其无用呢?
究其原因,也许是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上帝。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于是,莎士比亚无情的嘲讽这些生命:“充满了声音与狂热,里面却空无一物。”我们忙忙碌碌于尘世锁事,自认为干着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自认为追求着最实用而有效的利益,嘲笑庄子笔下“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的大瓠,嘲笑摇尾于泥潭的大龟,嘲笑扭曲生长的“樗”,嘲笑大而无用的栎树。因为他们自以为那套评判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多么正确,所以在他们庸庸碌碌的目光里,王小波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是无用的,凡高为了艺术割下耳朵是无用的行为,林清玄心中那朵长在荒山中的野百合是朵无用的花。于是,他们的“有用”只好被囚困在滚滚烟尘的俗世之中了,更别说体悟到瓠可随意浮游于江面之上的永恒价值,感受到大龟潇洒与自然,知晓“樗”与栎树看似无用的另一面,无形中的存在意义与奉献价值。
因此,庄子感叹:“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当栎树托梦于木匠后,他明白了,为实际利益而工作的那个“必然王国”的庸俗与禁锢,明白了无用的另一面,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王国”。
木匠愕然。
【篇四:无用之用】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在我看来,“人皆知有用之用”,在于人懂得利用价值,“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在于人不懂得创造“无用”之物的价值。
所以,人要善于创造“无用”之用的价值,化“无用”为“有用”。
创造“无用”之物的价值在于善于发现“无用”之物的本质。一根木头,在愚者眼中这只不过是无处安置的废柴;对于智者来说,他们看懂的是木头的历史年代,木头品种的本质,然后利用其自身特点,将在愚者眼中的“无用”转化为“有用”,对木头进行雕刻等处理,造就了“无用”之物的潜在价值。
诚然,“无用”之物的价值也要有人善于创造——为“无用”之物寻找到“伯乐”。高密乡,原本一片荒凉。在莫言这位伯乐出现之前,高密乡始终是带着贫瘠、荒芜的特性,但莫言善于发现荒凉表象下蕴含的人情、土地风情等等的博大内涵。如今,高密已不再“荒芜”,它已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这是莫言这位伯乐在笔下化“无用”的高地为“有用”。
由此看来,“无用”与“有用”之界并非无法打破,这“无用”之物化为“有用”,在于有伯乐能够善于发现创造“无用”之物的本质。
如今,浮躁的社会带来了读书“无用论”。他们认为读书哪有赚钱重要,便汲汲地奔走钻营,追求金钱至上,却淡漠地看清了读书带来的内在提升。“无用”的读书论在于人们无法清醒深刻地认识到何为真正的读书。浮躁的内心使我们无法懂得“无用”内在的价值,而是在“无用”的表层以偏概全地否定它的正确性。所以,“无用”之物的产生也可能由内心浮躁中产生。平和心态,清醒看待,或许你才能体会“无用”之物其实并非“无用”。
“有用之用”只在利用,“无用之用”在于创造。创造“无用之物”是你天马行空的智力运用,是你操戈兵马打破“无用”偏见的利器。
所以,创造“无用之用”的价值很重要。
【篇五:金钱无用,陪伴永远】
该怎样去试着理解父亲的沉默不语;该怎样理解父亲的忙碌;又该怎样理解母亲的无暇顾及。父亲母亲,请停下来,回家看看我吧。
其实,大多数父母以为物质可以满足孩子在成长道路上的一切需求,可并不是这样。孩子需要陪伴和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我想爸妈,想他们的问候,想他们的呵护,想他们的唠叨。
金钱无用,陪伴永远。你的陪伴将是我毕生所求。哪怕前路暴风暴雨,哪怕前路坎坷泥泞,我还是愿意追求你的陪伴。
你们将我带来,可没问过我是否愿意。我深知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当我觉得自己的出现是个错误时,我已降临了。
我不愿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高楼建筑遮挡了我望向远方的视线。我在寻找你,寻找你的身影;我想陪伴你,陪着你度过每个春夏秋冬。
想我招招手,让我看见你对我的爱。心里的委屈向谁倾诉,夜里哭湿了枕头,醒来却没有你。
我疯狂的想你,想有你的时光,我的小时候。回忆终将是回忆,逃不过现实的孤独,同样也躲不过心里的执念。
时间带走了一切,唯一不忘的,是远方的你们。
过得好吗?想我了吗?我小时候的照片是不是还放在你的枕头下面,你应该好久没有仔细看过我的照片了吧。我们多久没有通过电话了,你多久没有问过我学习怎么样了。
照片该换了,我已穿不下你走的时候留给我的衣服了;该打个电话停止想念了;该问问我是否进步了。
我所期待的是你一直沉默未给的答复。
金钱可以焚烧,思念向远方飘去。
你欠我的陪伴,铭记永远。
爸,妈,陪陪我,孤独也应适可而止了。
【篇六:文字本无用】
传说仓颉造字当晚,有鬼夜哭——文字中藏有被泄露的天机。天机是何又为何而泄己不得而知。但那时候,文字写成的书金贵异常,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诗经》、《周易》只存在王宫豪宅。写在羊皮上的一本《圣经》要用去三十只小羊。
可如今,黄金屋与颜如玉的美谈似乎正变得模糊,人们仿佛越来越钟情于文字的音律、结构、形态。冠以继承传统的名义,长眠于古籍里的生字被人们发现了,他们手舞足蹈,他们兴奋异常,他们欢呼雀跃着将古籍丢弃一旁,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在所谓的听写大会上,在平板电脑前写下古典,写下传统,不求甚解。
其实,文字与语言本应是高下立辨的,试想土生土长的你走过一面刻满用希伯来语书写的十诫,是否在那么一瞬间你无法想到耶和华的神圣,而以为是杜尚式抽象主义的一面涂鸦?
怀念过去亦无妨,娱乐至死亦无妨,可如今的我们却左脚踏入山清水秀,右脚立于市井喧嚣,外面包著名为传统的金玉,内里衬著名为空虚的败絮。
一次又一次的,耳机里的音乐似要带我梦回大唐,相似的歌词,梦幻的旋律曾让我对这一类名为古风的流行音乐着迷不已,但就像古典与流行永远无法交相辉映一样,歌词与诗词间永远隔了一层名为时间的轻纱。只是让人遗憾的是,我看见一本本唐诗宋词拿起又被放下,插着耳机的面孔,映出陶醉般的笑容,笑容仿佛在说,盛唐南宋也不过如此罢?
于是,我们自以为在心中建立起了对传统的坚守。西递,宏村们被外来的客商占据,每天游人如织,日进斗金,政府官员骄傲地宣布,他们成功保住了传统古村落。背后那条曾用来洗衣如今泛着绿色的清水河流淌而过;一座座牌坊推倒又被重建,对我们来说,不过多了几张相片;我们将四合院原址保护,然后明码标价,月租三万。
何为传统?我等在电视机前,看着汉字听写大会给出答案,但显然,不会听写这么简单却又如此复杂的两个字,荧屏前,天真烂漫的学生笑着说已将整本《康熙字典》背下,我想问问她,只碍于时空阻隔,只好悻悻关了电视,走向书房。只是脑海里念念不忘的
捡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文字本无用,耽书是宿缘。
【篇七:碎片化的时间真的无用吗】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大块的时间被大量的信息分割成了碎片,许多人认为这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许多抵制手机和互联网的文章大行其道,把网络描述成偷取时间的恶魔,更是有人大肆宣扬无手机的生活,但我认为,碎片化的时间比整体的时间更好。
碎片化的时间让我们更有效率。它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举个例子,一张数学卷子耗时一个小时,这就迫使你在一个小时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越到后面的难题,大脑就越疲劳,但如果你在做完一面是回个消息,刷个朋友圈,让你的大脑放松一下,不仅不会错过某些重要消息,更能让你可以更加专注,更有效率地完成下一个阶段的任务,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碎片化的时间让我们更加便捷的获得信息。在公交车上,吃饭时,等地铁这种碎片时间,如此短的时间不够我们写作业,大部分人会打开某博,某易等新闻软件,翻看一下今天有哪些大事发生,了解一下国家的新政策,或是朝鲜半岛的局势,试问如果这些碎片时间变成整块,你是否还有时间浏览新闻,或是已经沉浸在题海里,无法自拔了吧。在如今这个要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时代,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不是一个褒义词。
能否利用好时间无关碎片与否,全在与自己本身。欧阳修正是利用了碎片化的枕上,马上,厕上的三上之功,才能写出传世名篇,《醉翁亭记》,苏轼的待饭未来还读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反观某些人,发表冗长的文章质疑碎片化的时间能否有效利用,质疑手机到底有没有方便人们的生活,为自己的不专注,不认真,不努力找借口,却忘了他的文章是怎么发表的,更忘了人们到底是专门抽出整块时间阅读它还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阅读它。
总而言之,时间的碎片化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其列举它的种种坏处,不如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是否利用好了碎片化的时间,从而将它们化为己用,让它们成为我们学习的助力。
【篇八:零碎,不代表无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习惯于将时间压缩、分割,从而适应这个日新月异‘变化无常的世界。我曾听人们谈论过“碎片化”这个词语,他们认为,那些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因为其短小的特性而令人觉得马马虎虎,不够有效,但我认为,零碎,并不代表着无用。
我们利用零碎的时间来汲取知识。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公交车上,人潮拥挤,在某个小角落里坐着一个穿校服的学生,他手上拿着一本英语词汇正在背诵。身边嘈杂的环境似乎与他无关,他只在上学路上这一段短小而有限的时间里,尽己所能地获得新的知识。亦或是某一天,你坐在轻轨上,稍显漫长的路途让你感到些许无聊,于是你拿出早上随手放进公文包里的世界名著读了起来,不过半小时,到站的声音打断了你的阅读。你收起书下了车,在出站的过程中,你又会否想起刚刚书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这些看似零碎而又微不足道的时间,帮助你更好的学习,因此它们变得充实而有严谨。
我们利用零碎的时间来社交。如今网络发达,QQ、微信、微博等设计哦啊软件广受欢迎。我们早已习惯了随时登陆QQ,看看亲友们的动态与近况,或者偶尔打开微博,与明星偶像们“近距离”互动。完成这些现代生活中的基础社交,仅仅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逢年过节时,一声简短的问候,就能表达出对亲友的关心与情谊。我们不再因为各种外力的影响,二十区与周围人社交的机会,因为不论是一条短信还是一条语音,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穿梭潜力。这些零碎而又宝贵的时间,帮助我们与他人交流,因此他们变得生动而又有趣。
我们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认识这个世界,或许这句话显得空洞而又无力,但我们的的确确如此做着。腾讯新闻里一闪而过的国家大事,广播电台中播放的暴雨预警,甚至是某个网红饭店里新推出的菜肴,这些有效的信息,都是通过我们使用手机时,那些零碎的时间里,传递到我们面前的。这些零碎而又简短的时间,帮助我们获得信息,因此他们变得实在而又认真。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碎片化,这些生活中零碎的时间,因为其精炼的特性而令我觉得方便快速,实用有效。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标志。零碎并不代表无用,它应该像海绵中挤出的水一样,被我们珍惜、利用起来。
【篇九: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木心在《从前慢》中说过:“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子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
半世之别两重天,处于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的我们,再也看不到像木心诗中所言的场景了。早上一醒来,就匆匆吃完早饭出门,挤上拥挤的地铁,在令人窒息的微小空间中,拿出手机,开启了“碎片化”的生活。
趁着一些零碎的时间看了本书,背了几个单词,在中午闲暇时,刷了一会儿微博。这些“碎片化”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浮躁的心理被这个“方便”的时代所激发出来的。现在的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放的一般都是:教辅书,畅销书,养生书,而那些文学巨著并不那么热门。与此同时,现在还出现了许多听书软件,说是能让你二十分钟听完一本名著,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相比从前,在古典音乐大为风靡的启蒙时代,贵族们听一次音乐就要好好打扮,坐着马车来到音乐厅中,一听就是好几个小时;而现在只是在空闲时间听个三五分钟,那时与现在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所以,现在的人们是越来越耐不住性子的,急功近利导致了“生活碎片化”这个现象。
退一步讲,从短浅的目光看来,碎片化的确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效率上的提高,但这也是在某种角度上是这样的,当你为自己的高效生活而欣然自得时,殊不知,你可能也失去了很多。你用十分便捷的APP听完一本名著,仅用了20分钟。你为此沾沾自喜。可你真的获得了名著的精髓吗?白岩松在《白说》中有一句话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名著的伟大,并不在于它的中心思想,而是在于细节,那种'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节。"音乐亦是如此,现在的便利让我们一听即过,无更多思考。所以,像这样的人文因素,不能与碎片化相融。
在这个阅读与浮躁齐飞,艺术与便利一色的时代中,做些看似"无用"的事情好像显得犹为重要。黄公望在迟暮之年用了六七年的时间画了一幅《富春山居图》,送给了一个叫无用的僧人,为自己的无用生活做出感慨。可在这几十年后,这幅与"无用"息息相关的画出名了,不仅出名而且名垂青史,而当年那些大官贵人先进又漂于何处?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是否多年之后,这样碎片化的生活会如上述的那些达官贵人一般销声匿迹于历史的洪流之中?
我不得而知。
【篇十:学习无用?】
不知何时,社会上兴起了一种叫做“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对于这种观点,许多无心学习的人便“趁热打铁”,肆意宣扬“学习无用”之类的看法。在我看来,这些所谓的“学习无用”无非是那些不求上进、游手好闲的人逃避责任、躲避舆论焦点的挡箭牌而已。
身为一名学生的我,自然要站出来为我的“职业”辩护。如果你只认为是为了找份好工、赚更多的钱而学习的话,那你可就错了。这只是学习作用的千分之一罢了,学习的价值,更在于它能够丰富我们的阅历,提高我们自身的修养。这就好比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海边,他能脱口而出一句古诗来表达他内心的喜悦;同样是站在海边,或许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只能张嘴就喊:“哇!都是水!”难道你想成为这第二种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学习,不仅是青少年的首要任务,也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想一下,一个国家失去了科技人才,这个国家怎能在日益激烈地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呢?人民又怎能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呢?况且,你就没发现那些到处宣扬“学习无用论”的人正拼命地把他们的孩子往高等学府里送吗?“学习无用论”根本就是一个骗局!
醒醒吧,各位受蒙蔽的学子!别让祖国的花朵还没绽放就已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