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有书相伴】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愿意看到人们坐在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在我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妈妈就在我耳边讲故事给我听,尽管听不懂,但总会仰起头听妈妈讲,什么《卖火材的小女孩》、《白雪公主》、《青蛙王子》……
书不仅带给我们知识,还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只要是真心爱读书的人就有所领会了。
要真说起来,我真正接触书籍是在我10岁那年,除了小时在母亲怀里听过后,一直不喜欢读书,一看到书就头疼,再看下去就犯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想到当初的‘假小子’成了一个成天在房间看书的一个女孩。以前的我最鄙夷那些‘书呆子’,总觉得他们傻傻的。
说起是怎么爱上读书的,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那天,我独自一人去表姐家玩。说起这个表姐,不得不说是个名副其实的‘书虫’,房间的书多的连个站脚的地都没有。我去的时候她刚好在发邮件。我只好在一旁呆着,渐渐的越发觉得无聊,就走到了一旁的书柜前,随便看了看。突然一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的眼球---《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书名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心也一下子窜起来了。就伸手拿了出来,坐在地板上,靠着墙,带着疑问读下去。渐渐的,我沉浸在书里,并没觉得不耐烦,反而带着一丝同情同时也带着一丝敬佩。
原来主人公本是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在19个月大时,因一场急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直到七岁,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从此,她,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看完后,心里如同海浪般波涛汹涌,不是不感动,而是早已被她的那股精神震撼了。当时的我,还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是我,是不是早已对这个世界绝望了呢?
慢慢的,我平静下来想了想,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我们拥有这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体现出生命的价值。
因为有了这第一次,理所当然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接触书籍的次数越来越多,变成了我曾鄙夷的‘书呆子’。
4年了,我记忆中有一部映象很深的书《少年爱国者》。讲述的是一个意大利少年为了维护自己国家尊严,毅然将外国乘客给他的钱扔在地上,并开口说:“我不要收说我国的坏话人的东西!”。
小小年纪就懂得维护自己国家,这种勇气、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小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正确思想。我们好好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为祖国建设做贡献。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书籍;一个民族的振兴,同样离不开书籍。
【篇二:文化融合】
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许多优秀的文化都在中国诞生。
世纪之交,中国正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极大提升经济力量的同时,我们的文化却正在走向混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过快的吸收西方的文化,没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是全部吸收,才导致了我们文化走向混乱。
记得曾经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要看唐代的中国,就去日本,要看明代的中国,就去韩国,要看民国时的中国,就去台湾。”这句话虽然看着很有意思,但真正的来想一想的话,就会感到一丝忧虑,这说明了我们优秀的文化传到外边,外边都很好的保存了起来,他们也不是全部都保留了下来,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其中的优秀文化来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最终使自己国家的文化越来越优秀。
中国大陆以前明明是这优秀文化的起源,为什么现在大陆区无法看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了呢,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消失了吗?
其实不然,只是因为中国现在过快的吸收西方的文化,没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是全部吸收,这样使得自己的文化也会被其中的不好的文化影响。
对于西方文明,中国大陆只是吸收了浅层次的,表面的物质文明,而不是精神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大陆早已革了他的命,“弃之如敝屣”。这就造就了一个结果:今天中国虽然在“硬件”上已经开始“超英赶美”,各种超级工程震惊外邦,而在精神上却日益走向病态。
昔日辉煌的中华文化现在已被摧残的破败不堪,所以从现在我们要开始鄙弃那些坏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很好的文化融合,让自己国家文化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好。
文化融合是让我们在保持自己优良的同时,还要吸收接纳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泊,让自己国家文化越来越优秀。
文化融合不仅会让我们自身文明素养、道德素质提高,也会让我们整个国家的文明素养提高,让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文明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