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纯纯的乡韵】
思念,是深秋的薄雾,隐隐约约,或隐或现;回忆,是初放的花朵,姹紫嫣红,芳香怡人。坐在大树下,拾起一根枯萎的草根。在手中玩弄,静静闭上眼,风,吹来了宿醉的记忆。
晨一园
每天清晨,当我还沉浸在梦中的时候,充满泥土气息的芳香从鼻尖悄然飘过,总会不禁意地吧我唤醒。看到桌上满载田园风情的早饭,就知道奶奶准是去菜园,爷爷准是去鱼塘了。我一咕噜爬起来,匆匆嚼了几口馒头,就冲向了菜园。
我站在菜园边,绿绿的小葱,“肥肠满露”的大白菜,硕大的萝卜,“趾气高昂”的青椒,满眼的绿洗涤了我浮躁的心。奶奶穿插在这片天地之间,躬身劳作。我静静走过去,与奶奶一起挑拣新鲜的蔬菜,为一天的膳食作好准备。
远处是爷爷垂钓的情景,那“金光闪闪”的鱼钩,在河塘里与鱼儿玩捉迷藏,运气好的话,鱼钩就能捉住几条鱼。
树叶上晶莹的露珠谱写着农家农作的诗篇。
暮一桥
傍晚,天空不剩下一丝云迹,空旷而美丽。在外劳作的农人们用高昂的音调,唱着田野的歌,喊着庄稼的词。偶尔,几个人聚在历经沧桑的石板桥,你一言,我一句地找乐子,偶尔的几句争论活跃了气氛,这时的人们显得尤为精神。
我也会和几个玩伴在石板桥上做游戏,家里人百喊千喊回家吃饭也不听,直到人气汹汹地要赶来教训一顿,才肯服从命令乖乖回家。
暮色的石板桥载着人们的歌声,孩童的笑脸,心满意足地进入一夜的梦乡。它不要“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邃,也不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华丽,只要“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恬淡,只要农村最最平常的剪影。远处,炊烟又升起了,夹杂着浓浓乡情的烟,醉透人心的魂。
远处喧闹城市的我,找不到儿时纯纯的乡韵,哪怕只是小绿的菜地,窄窄的石板桥,袅袅的炊烟。
风停了,记中纯纯的乡韵也渐渐远去……
【篇二:关于采风的作文】
从小到大我游览过很多景点,有些只有文化,有些只有趣味,但在上个周六我去了一个既有文化又有趣味的地方——三水源。也许有人会问三水源是哪三水?是淄水,沂水,汶水。这三水还包含了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故名为三水源。
三水源的畅游让我们在玩中开心得学,为了让我们的采风活动不那么枯燥乏味,作协老师们还特地增添了许多项目,十分有趣。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成功独自走过彩虹桥。这座桥,直穿五仙湖中,悬于水上,令人乍一看毛骨悚然,我想这摇摇晃晃的小桥载得动我吗?摔下去了可怎么办?我的脑子中,顿时无数个问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言论,我心中实在很忐忑,但是又不敢表现出来,生怕被同伴笑我胆子小。这时身后作协老师们一个劲儿地鼓励我们,再三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往下看,会头晕。于是,我双脚牢牢踏住板子,双手紧紧抓住绳子。眼睛往前看,一步一步往前挪,我能感觉到,我的手湿乎乎的。
除了走彩虹桥我们还参观体验了其他景点,欢天喜地地踢了蹴鞠,庄重严肃地祭拜了孔子,开开心心地在儿童乐园玩耍……在这里我不仅大饱眼福,还大饱了口福,玩了一上午又累又饿,一盘热气腾腾香喷喷的饭菜摆在你的面前,谁能不心动?不瞒大家说,那是一个风卷残云、狼吞虎咽、秋风扫落叶,风暴之后,我满意地拍拍了那圆滚滚的肚子,往回走了。
在三水源,我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感谢大自然所馈赠给我们的美景,感谢作协老师们带领我们的美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