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21世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阅读是心灵升华的垫脚石,如果阅读破碎了,那我们的心灵又该以何种形态存在呢?支离破碎吗?
我的父亲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经历过大饥荒;巧的是,我出生于千禧年初,也经历了大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似乎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范围——继4G后已有了更高级的5G,光是看看苹果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吧,互联网的发展更胜一筹!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好处当然有很多,但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人们的生活不只受惠于互联网的发展,其弊端早已悄无声息得一步步吞噬着、撕扯着无数深陷于互联网中无法自拔的人们的生活。
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会有成千上万条新闻讯息传到每台连接着互联网的手机上。提示音叮叮铛铛响着吸引着手机持有者的注意力。互联网中传递的信息简洁明了而且快捷实时,所以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一探究竟。
我一直很羡慕几个世纪前生活着的欧洲皇室——每天有固定的时间,一家人围坐在燃烧着木头的壁炉边每人手捧着大部头的书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木头燃烧声阅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喜欢纸质书籍更胜过电子书的原因之一。也不是说电子书不好——这只是另一种阅读的模式,完全因各人的喜好来定。
纸质书就不用说了,上架的电子书大多数都应该是尊重原著、从未修改过的,可是最让我震惊的是,竟然有人将一本500页的名著浓缩成了一句包含了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子!于是原来要花费几天阅读的书,只要花费1分钟不到的时间看看这句话就算看完这本书了!这样的话,阅读所谓的“超级浓缩版名著”的人就有了多余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超级浓缩版名著”。
我认为如此碎片化的简洁版“文字”简直就是不可理喻。所谓的“浓缩版名著”怎么可能覆盖到原著里所有的一点一滴呢?经过减缩的“那些书”根本不能再以原著名命名,因为这不再是原著了,其参考价值只是缩句者的读后感而已,其准确性有待考证、参杂着因人而异的个人观点。而且这些浓缩过的书籍只会增加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从而摒弃了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原文作者笔触的良好阅读习惯。
就算其他的东西被碎片化,阅读也不应该被碎片化。纸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才真正可以涤荡心灵、带着读者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
虽说陶渊明曾作文:不求甚解,我想他的意思也绝非是以阅读偷工减料、千删万删的材料来等效于看一部完整的书。如果一个人在阅读方面还偷工减料、图个方便,那他也许在做很多其他事情上都会有偷工减料的影子。
无数古今中外的哲人、文人都提倡读书的好处,但是他们一定没有想到21世纪的人们居然会因为追求阅读速度这样欣赏他们作品!
为了防止阅读这个修身养性的习惯继续支离破碎,让我们重新抱起纸质书,在墨香中沉淀灵魂吧!
【篇二:春天的颜色】
韩愈有诗云,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暖风习习,春意缕缕,一团团渐次萌动的绿、一簇簇醉人心扉的红、一片片耀眼的金黄……这些明媚的色彩组成灵秀迷人的春天。
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绿色。
春天少不了山、水、树、草,远处天际,薄薄的雾遮住了人们的视线,隐约可见绿之宏伟,那绿不同于其他,是墨色的,大有“山中尚含绿”之感;小河里也已冰雪消融,鱼儿在河里兴高采烈地开展游泳比赛,河底的鹅卵石看得一清二楚,河水宛如玉带明珠,随着涓涓细流流淌。大树孤零的枝头冒出了嫩绿的小苞,相信不久便能看到绿色的叶子。杨柳姐姐欣喜地梳理着它那绿色的发辫,真个“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小草弟弟好奇地钻出地面,东张西望,这里一株,那儿一株。有时冬天的枯草中还夹杂着一丝新绿,逐渐向周围扩大,整个草坪都是惹人眼目的绿色了,恰有“春阴垂草青,时有幽花一树明”。绿山,绿水,绿树,绿草,春天怎么不是绿的?
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红色。
深红、紫红、玫红、大红、朱红、鲜红、粉红……春天里总少不了红色。暖暖的春风迎面吹,桃花朵朵开。在小城的某个角落,稀稀疏疏地分布着几棵桃树。我家住在顶楼,俯瞰全城,一切景物都变得渺小,只有那深浅不同的红点恰到好处地点缀着城市。在不为人知的草丛里,不时冒出几朵水红色的小花,好像荷花的浓缩版姐妹。身为“花中西施”的杜鹃花层层叠叠,大波浪似地开着,其他的花立刻黯然失色,难怪人们称它为“映山红”。
春天是什么颜色?春天是黄色。
南方特有的迎春花开满了院子,迎春花明亮的黄色,六片花瓣开满藤蔓,枝条向四周弯曲,好像被沉沉的花压弯了腰。作为春天的标识油菜花自然也不甘示弱,由密密麻麻的小花组成的油菜花散发出浓郁的香味,黄色的花粉常常“北漂”……
春天是绿色、是红色、是黄色……黄中一点绿,绿里一丝红,只有它们巧妙地融合起来,才会构成一幅精美的画作,谱下拨人心弦的乐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