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不放下】
鲁迅这个名字仅在世界上停留了55年,而其中的30年,他编著的600多万字的著述,足以让他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社会影响力文学家,启蒙思想家。面对这位期盼速朽的思想巨擎,他却早已不朽;面对这个遗言为“忘记我”的父亲,早已让人忘不了;面对中国近代,面对20世纪及其精神历史灵学,我也早已放不下,不放下。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而在75年前,即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巴金写下纪念文章《怀念鲁迅先生》:40年前,有一个声音“忘记我”是如此亲切,如此诚恳,如此熟虑,而又如此的严厉。而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告诉我自己,我绝不忘记先生。是的,我绝不忘记先生是巴金的声音,也是大多数国人的心声,我们不忘记先生,我们不放下先生。鲁迅的“敢爱,敢恨,敢说,敢做”依然在我们心中回响,而我们的当今社会是多么需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的人和事呀?
但是,近年来鲁迅教材被撤,抨击鲁迅文学的“戾气”甚嚣尘上,“鲁迅”已过时的声调俯拾皆是。难道,鲁迅先生的作品真的不合时宜?真的过时了吗?不,鲁迅先生的作品仍未过时,我们仍不放下鲁迅。对待鲁迅精神,我们不放下精髓,但要去脸谱化,工具化。所谓脸谱化即严厉冷酷,横眉冷对,战士等形容词,其实鲁迅先生是一个富有情趣的小孩子,这可从鲁迅之子周海婴的讲述遗迹鲁迅妻子的日记找到佐证。而面对鲁迅被标签化,周海婴更是抱怨父亲成为他不认识的父亲。其实周海婴的抱怨并不是撒娇,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面对国人“去鲁迅化”的言论的一种无奈,酸涩,甚至是痛苦。
还原鲁迅精神,继承鲁迅精神,不放下鲁迅精神。我们应学习鲁迅一心为国,正视问题,解剖自我的勇气。鲁迅说过:“中国大概太老了,就感觉想一只古老的黑丝染缸,任何东西放进去都变黑了,不想个法子进行改革久没路了。”前者的漆黑论可能有些片面,甚至有些武断,但后面的改革论不是很好的验证了只有改革才能救中国的铁证?我们还放下先生吗?先生也说过:“同一栋楼里,有人哭丧,有人歌唱,有人厌烦厌闹,进而得出人类的情感是不相通的。”这不是讽刺当今中国冷漠陌生的社会关系吗?我们还放下先生吗?
不,我们不放下先生,先生的厉语时刻在我们的身边回响,时刻的鞭策,激励着中国,先生,我们放不下你,我们坚决不放下你。鲁迅说“待我成尘时,你便见我微笑。”即使鲁迅先生已化作尘,但愿他的微笑存在,但愿他的精神永存!
【篇二:读书,尝千百味】
书,是紫藤上的花;知识,是桃树上的果。它从一条直线出发,由我们的心去前行。读书,让我尝尽千百味。
从幼稚园起,我开始与书相拥,与书牵手。在我童真的小眼看来,不过是几张纸,可是渐渐的,我觉得我离不开书,它让我被老师表扬,被父母夸奖,我离不开了这种情怀。我尝了这种滑滑如流的甜。
时间的流逝,我迈进了小学的台阶。在小学,我看到了更多的书。听说了许多名人读书奋进的故事,我敬佩他们,学习他们,自己也踏进了书的世外桃源。从此,我与书缠绵,也把书当作我人生的盘绕。
我看了一个故事:周海婴努力走出父亲的光环,周海婴并不借父亲鲁迅的名义成才,他努力打造自己的光辉。我学习他,不再事事靠父母,打造自己的碧蓝天空,凡事勤则易让我懂得了知难不难的说法。是书,让我学会独立,学会推开靠山,尝到一种别有的滋味。
我长大了,自然懂得了把握自己。我不想做没出息的人,我学习张海迪那无畏的精神,张海迪因病下半身无法动弹,轮椅上的她学识渊博。我博览群书,为生活,为家人,为自己,书让我的成绩上升,作文水平提高,寻求一种先苦后甜,有付出便会有结果。我尝到了人生的橄榄。
书,让我学会了坚持。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有多少磨难?他们知否?他们知道,可他们坚持,坚持使他们拥有了顽强的毅力。受了他们的启发,我开拓了视野,向更前方的自己努力。便此,我做任何事有了干劲,学会了坚持,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跑道上哪能少了坚持?坚持是一位启蒙老师,可书才是最伟大的引领者。书,让我尝到了一种久违的辣,一种新的力量。
书倡领着我,尝尽世间千百滋味。使我学会武装自己,用香浸渍自己。在滚滚红尘中放飞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