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细微的智慧】
微风细雨浸润的是破土而出的嫩芽,微微烛光照亮的是孤寂的心,细小撼动的是未来人生大厦的根基。细微的觉察是一种智慧,带我们领略生活的微观。
古代有“小处不可随便”的告诫,说的是要认真仔细,严谨精致地完成一件事。沈从文先生改小说,十遍、二十遍不厌其烦。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修改了三十八次,才拿去出版。如此细致,才造就了文坛巨匠。
现今又有“细节决定成败”的论断,说的是为人处事要着眼小处,抓住关键,往往与成败密不可分。当年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将领参观清国军舰时,发现舰上炮口的锈迹,回国后立即部署海战,结果有了《马关条约》。诸葛亮正为南蛮骚扰不断而犯愁,偶然发现蛮兵是穿着浸过桐油的藤甲打仗的,轻便坚固。于是,他想到了火烧藤甲兵,造就了七擒七纵孟获的三国佳话。这是细节之于成败的智慧。
中国科学也有很多由细节而来的。“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是农人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得出的结论。张衡在大量的地质研究和理论分析后,得知地震波的传播规律,从而研制出了地动仪。孙思邈在炼丹药时也因为细致地研究丹药爆炸的成分,才有了后来的火药。无论是分子原子,还是细胞组织,皆成为了世界文明进步的源泉,这就是细微的智慧和力量。星系运转宇宙变化,生物宏观性的作息节律,都包含在那些细微粒子的研究当中。
文学艺术上的细微更是丰富多彩。虽说细微,反而对应了老子的“虚怀若谷,大智若愚”的哲学思想。细节被拍成了微电影,被演绎成微小说,无数的动人瞬间被那一双双艺术的眼睛捕捉,然后绽放在更多人的眼前。可以说,微小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描述一种种事物的大小特征了,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事方式。
简单的想法,勾勒出惊人的智慧。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阅读】
在当今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的一天被分为了许多碎片化的时间。我们应该利用这些片段,进行碎片化的阅读。
碎片化,就是将一个整体分裂成许多小段的碎片。而碎片化的阅读,就是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忙里偷闲地阅读。阅读,即读书、读杂志、读报纸等一切收取信息的总称,阅读在以往的概念中应是完整的,不应分成太多次。所以说,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呢?
碎片化的阅读,有着整体化的阅读达不到的优点。
碎片化的阅读,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节奏十分快,这导致了会有层出不穷的事情等待被完成,于是我们很难有一段很长的、专属于阅读的、无事打扰的完整时间,即使拥有,也是将其余事情的时间压缩减少,才挤出来的时间。可是,碎片化的阅读就不同了。我们做任何事情之间都会有休息时间,如果我们在休息时间手拿一本书阅读,那么难道不是节约了很多时间吗?此外,带我们整体化阅读时,因为时间足够,所以一定会精读细读,并品味字里行间的韵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就势必导致我们收到的总体的信息量变少了,即我们只知道了几条信息的具体内容,却不知其它。可是,碎片化的阅读就不同了。我们如果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因为时间很少,所以肯定会粗略扫过,不会选择信息精读。这样一次碎片化阅读即使不知道任何一条信息的具体内容,也会知道许多信息的粗略情况,更何况我们还有许多次碎片化阅读的机会呢!多次碎片化阅读所接收的信息量,一定比整体化阅读中的信息量多。再说了,在社会中,我们可以不知道一条信息的具体内容,但可以连这条信息是什么都不知道吗?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碎片化的阅读有优点,也必然会有缺点。比如,碎片化的阅读可能导致几条互相关联的信息无法联系起来,可能使我们阅读的次数过多,太过麻烦,更严重可能会让我们在生活中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碎片化,即思维模式没有宏观性,没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只有无穷无尽的碎片信息,就好比千军没了主帅,万马没了头马,只剩下散乱、崩溃的士兵与马群。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不过,若是我们只将碎片化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身处信息时代,生活节奏必然愈发变快,碎片化已是大势所向,它将不可阻挡地到来。我们应该合理使用碎片化阅读,争取走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