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清平乐村居】
国家兵荒马乱,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我身着便衣,信步走在田间的小路上。
哎,郊外的景色就是不一样——鸟儿在快乐地唱歌,小溪清澈见底,鱼虾蹦来蹦去,白雾如同一层轻纱,为远处的山坡上了披风,一棵棵树高得不得了,抬头望去,就像一片绿色的天空。
不久,我看见远处有一座又低又小的茅草屋,虽然简朴,但又不失文雅,还不时传来悠闲的唱曲。我想走过去看看,看看到底是何方神圣居住在此。
走近了,我闻到了一些酒香。这酒香的味道很奇特,让我闻了就力气十足。到了!就差最后一步了,我拨开树叶一看,哦,原来是一对白了发的老夫妇,他们坐在茅草屋前,用吴地的方言亲密地交谈着,不时喝上几口酒。他们的脸上微微泛着红晕,显然是喝了酒的缘故,他们坐着,聊着,还不时地用手指向小溪的东边。
我顺着他们的手指方向看过去,目光一下定格在正在豆田中锄豆的青年人身上,想来,他一定是这对老夫妻的大儿子了。他满头大汗,衣服都要湿透了,低着头锄了一阵,就快速撸了撸袖子,继续低头锄下去,难怪这对老夫妻那么开心呢,这么能干的孩子,怎么不叫他们喜欢呢?
当我再转过头来的时候,看到了坐在老夫妇前面的一个少年,他左手拿着细木条,右手摁着一个即将成型的鸡笼,细心地编织着。老夫妇一边笑,一边对着他指指点点的。
“呼——”一个小小的黑影从我的视线中跑了过去,我定晴一看,原来是个小孩。他可能是因为无聊,撒着脚巴丫子在小溪边跑来跑去。终于,他看上了一株离他最近的莲蓬。他停下脚步,向到溪边去抓莲蓬。一次没抓着,两次没抓着,三次终于抓到了。他迫不及待地趴在地上,两腿翘得高高的,摇来摇去,挖出了几粒莲子,不由分说地往嘴里放……
“辛大官人,辛大官人!“一阵焦急的喊声让我醒了过来。噢,原来,这是梦。
我望了望窗外正在痛苦生活的老百姓,顿时泪流满面,诗兴大发,不禁低声吟诵起来:
茅屋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媼。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篇二:清平乐村居改写】
在一个又破又小的茅屋里,一对六旬的老人在屋子里互相取乐,他们的脸上有微微的红润,似乎是喝过了一点点小酒。
“老妇,你这会儿很美啊!”
“说,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做错了啊!”
“哈哈哈哈哈!”一阵笑声从屋子里传了出来。
这里依山傍水,时不时传出来一两声鸟的欢叫声,河里的鱼时不时跃出水面玩耍,多么悠闲自在的日子啊!
老夫妇的大儿子正在溪的东边锄豆,太阳火辣辣的,大儿子头上的汗珠就像在滑滑梯,可是,大儿子都没顾得上去擦擦汗,只是在埋头苦干,可能是想给爹娘一个惊喜吧!
二儿子最灵巧,他正在一棵树下用一双灵巧的手编织鸡笼。他身边的几只鸡,好像也知道似的,就用嘴啄一下二儿子的脚表示友好,二儿子也不讨厌,只是编得更加快地编织着鸡笼。
老妇人最喜欢的小儿子正在溪边,卧在草地上剥莲蓬,一边剥,一边嘴里念叨着先给谁吃。
诗人辛弃疾见了便写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篇三:清平乐村居扩写】
清晨,细雨蒙蒙,只有几丝微弱的阳光探了出来。我在溪边漫步,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渐渐地,太阳已经挣脱了云朵的束缚,止住了朝雨。不知不觉已临近日中,我看到对岸溪边有一座茅屋。
周围没什么人家,那茅屋不大,屋檐压得低低的,看起来却十分温馨,萋萋芳草围着茅屋。
“哗哗”的溪水声中,我隐隐约约听到了一对翁媪在互相取乐着对方。老翁的话里透露着几分醉意,吴侬软语的调子和着水声,让人惬意极了。“老婆子,再给我喝一碗酒!”“还喝,你看脸都红得像猴子屁股了。”“不气不气嘛,就一碗。昨儿豆子卖得不错。你看这天气,今年的收成一定也好,我高兴。”“好好好!只准一碗了!”……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心下一乐,多可爱的老人家啊!不知谁家有这么好的福气。我往前几步,便从窗口看到了,老翁手持一碗,小口抿着酒。“我去看看大郎,时辰不早了,回来炒几个菜,就可以吃中饭了,你少吃点酒……”老妇提着篮子出了门,朝着溪东的豆田走去。我亦步亦趋,不久一个壮硕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
“儿哎——,天热了,喝口茶歇歇吧!等会儿就该回家吃饭了。”老妇在田埂边喊道。“娘,我把这一小片活做完就来,你把茶水放在树下就好了!”那人影闻声停下了锄头,用搭在肩头的布条擦了欲流成河的汗,“娘,天热,你快回去吧,等会我就回去。”老妇放下茶水,返回家中。
此时,我回望着那间茅屋,只见屋旁有一株大柳树,一个小小的身影隐藏在树荫里,那也是他们的孩子吧!他身边放着大把的竹篾,手指飞快穿梭着,心无旁骛地编织着鸡笼。几只鸡在他身边逡巡着,好像在翘首期盼它们的新家。
旁边的荷池边还有一个胖乎乎的小家伙,你看!你看!他正趴在溪边,伸出白藕般的小手,拽住一个莲蓬,扯了过来,抠出一颗翠绿的莲子,轻嗅了几下,递到嘴边,银牙一咬,磕破了翠绿的莲子皮,露出了洁白的莲子,三下五除二地剔除了嫩黄味苦的莲心,迫不及待丢入口中,鼓囊着腮帮子,那模样,甚是可爱。
一阵微风吹过,撩起我的发丝,划过我眼前,伫立良久的我亦如梦初醒,再次望向如诗似画的场景,然后转身返回家中。一路上心中久拂不去那一番田园之中的清宁温馨,若有生之年,享此乐事,便无它求了。
【篇四:清平乐村居改写】
草房子虽然又低又小,但是可以住人。溪水上长满了花花草草,上面飞满了小蜜蜂和小蝴蝶。小蜜蜂的身上长满了很多毛绒绒的小球,极为可爱,小蝴蝶辛勤忙碌着,正在翩翩起舞。
老爷爷和老奶奶在一起喝酒作乐。他们用着当地口音说着悄悄话。他们一边谈着乐事,一边回忆着青春,一边喝着小酒,才一会儿,就有了几分醉意,不过他们的心情极好。
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满头大汗的,连上衣都脱了。他干累了,就靠在锄头上休息一会。过一会儿,又开始锄草。草的长势旺盛,再不锄草,草就会争夺豆子的养分。
中儿子正在织鸡笼。鸡在院子时跑来跑去,他们家养了好多只鸡。鸡笼已经不够用了,现在正是农闲时分,应该做好准备。
最喜欢小儿子了。他正趴在地上,顺手摘了一个莲蓬,趴在地上一边唱着歌,一边剥着莲子津津有味地吃着。你瞧,他脸上露出来的天真,眉间的笑意,还有那两颗可爱的牙齿,真是太让人喜欢了。
真羡慕这一家人的生活,太幸福美满,这不正是我们国强民富的象征。
【篇五:清平乐村居改写】
宋代诗人辛弃疾在心情烦燥的时候,想来到一个安静祥和的地方,在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一个孤僻的小山村,在高高的山坡,一眼望去,一片绿色,小草绿茸茸的,像一大块绿毯。五彩缤纷的小花儿竞相开放,每一朵都笑得那么灿烂,柳叶轻轻地摇摆着,像在湖边洗头,荡漾出许多波纹。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清澈的小湖里有许多彩色的鱼,欢快地嬉戏着。远处,有一个风车随着风自由地摆动。
突然,辛弃疾看见了一个温馨的画面,一个古色古香的茅房,一对白发夫妻开心地聊着天:“你说孩子他爹,咱们现在的日子过得多好哇,孩子们都长大喽,山村空气又清新,山清水秀,真快乐!”“孩子他娘,山村的确是好,菜也新鲜,我们每天都能吃饱喝足,哦,对了,我们水没有了,让孩子们去打口清泉来吧!”
老婆婆从茅屋里走了出来,这时,大儿子在菜地里锄豆,只见他大汗淋漓,汗流浃背,脸上却挂着微笑,他心想:“一定要加油,让家里人吃上健康菜。”二儿子在织鸡笼,心灵手巧的他熟练地操作着,心想这个鸡笼我一定要编得漂亮。小儿子最可爱,卧在草坪上剥莲蓬,他一个小孔都不放过,心想:不知莲蓬甜不甜,甜的话给爹娘哥哥们尝尝吧!
老婆婆喊道“孩子们,你们谁去打口泉水来。”孩子们争先恐后,都想去打水时玩下水。老婆婆笑着说,好吧,你们一起去吧,打了泉水后三兄弟开始游水嬉戏。
看到这里,辛弃疾诗兴大发,提笔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清平乐·村居》流传至今还是让世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