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相关作文
山水无言作文900字10-22
循着山间小路,登上了山顶。绿树参天,澄江如带,水天相接,映出迷离的光影,到底一派河山。近旁,韩愈的雕像肃然,凝视着这韩山韩水。山水之景可以这般悦目,但数百年前,怕是让人厌恶的。岭南之地,穷山恶水,百姓愚昧……历史将韩愈置于这里,一次际会,一段悲惨的放逐史,抑或是一个奇迹。忠而见疑,直犯龙颜,一心为民,于是,谏拒佛骨的韩愈品尝了刻骨的痛。为生民立命的他由人生的最高峰跌落谷底,流放岭南,幼女惨死,仕途...
我愿生活在唐朝作文900字10-15
每个人的理想和追求或许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对理想生活的看法也不一样。有人追求享受,所以喜欢最为追求享受的朝代——明代。有人想做平民百姓,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那可以生活在宋代。如果,能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愿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去生活,我愿做一个平民百姓,那是我最为向往的生活,我愿生活在唐朝。如果我生活在唐朝的话,我会在江南一带做一个弄明。江南地广辽阔,从北方民族大融合以来,江南人口逐渐稠密了起来。我愿...
庸才不是一个贬义词作文900字10-11
“颇思蜀否?”“此间乐,不思蜀。”此间乐?不,思蜀也。刘阿斗,多亏了罗贯中这位大才子,他出名了。他在中国历史,乃至文学史上都扮演着最出名的昏庸无能的角色,一辈子倚靠着他的相父。可他在位41年,难道就一无是处吗?历来的末代君王,要么是不懂事的孩子,要么是无道暴君:横征暴敛、政治腐化。可刘禅不是这样。他没有与他的相父争权,保持住了领导集团的稳定,深谙“君臣不和,必有内变”之理,“造福”了百姓。易中天先...
与李煜对话作文1200字10-09
夜,已经深了。台灯昏黄的灯光,使人昏昏欲睡。书桌上的《南唐二主词》,逐渐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终究没能抵挡住浓浓的睡意,伏在书桌上沉沉入梦……梦转千年……我竟化作一枚玉佛静静地躺在南唐后主李煜的手心!开宝五年深夜,南唐宫殿内依旧灯火通明,一派歌舞升平。李煜斜靠在软榻上,左拥小周后,右揽花蕊夫人,调笑饮酒,无比快活。“临风谁更飘香榭,醉拍栏杆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佛呀玉佛,你可知否,...
纳税吧为了美好明天作文1000字10-09
年少的我们尚没经历过税收这回事,但通过我们身边的事事和书本上的资料也可窥见一二。那么究竟什么是税收呢?税和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讲到这就不由让人产生一个疑问,国家征税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什么呢?我国亚圣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禝次之,君为轻。”这句话直白地说明了国家的根本乃是百姓...
共享时代——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作文1200字10-08
共享时代餐厅坐落于上海市徐家汇地铁一号站附近。不论是便捷的交通,平价的消费,还是丰富的口味,自由的环境都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在这里你可以轻易地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佳肴,在这里你可以领略世界各地的美丽风景,在这里你可以聆听大千世界的天籁之音,在这里一切的一切都将以低廉的价格被共享,多么美妙的世界级餐厅啊!“先生这里,请跟我来。804包间,谢谢。”随着服务生的手势,年近半百的立法委书记嘴角微微上扬,...
离开了才懂得作文1000字10-05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巍峨,河水湍湍。父兮母兮,道阻悠长。呜哉唤哉,忧心侧伤。青冢犹记来时路,平沙无处可招魂。”轻叹一声,心中涌起莫名的伤感与愁思,《昭君怨》那千回百转的曲调仍萦绕在耳,细细揣摩,我不由得喃喃:“有些东西,难道必须离开,才能懂得吗?”思绪百转,千年已逝,我仿佛看到,出塞路上,黄海漫道,胡杨肃立,耳边是连绵不绝的叮当驼铃之声,一名女子泪眼婆娑,她的家乡正渐行渐远,目力所及之处,尽...
回归田园生活作文800字10-03
牛车,马车,驴车,是古人的代步工具,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阶级标志。牛马车是农民所坐,大部分只能在赶集之时偶尔一用。结构也极其简单,不过一块车板,四个轮子,一头牛或驴。他们用来运载粮食或者稻草,小心翼翼地,自己都不忍心坐上去,只有走的累了才坐在板车上休息一会儿。而马车是富贵人家或王公贵族才能使用,较之于前者,后者有车厢,有车窗。越豪华,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就越高。所以我们常在影视剧中见到马车穿街而过,而...
与屈原对话作文800字09-29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夹杂着一丝书香的气息,目光辗转在用至情写的文字间,细细地品读着你——屈原。和你进行着心灵的对话。离开郢都,流放江南,纵使这里环境清幽,你依然心系国家,心系百姓,每到夜晚,总会有凝重的叹息声在空气中传播。我能从你的叹息声,感受到你对国家和百姓事那样的执着,那样的不悔。面对湘水,感受...
赏长恨歌作文1000字09-24
《长恨歌》,“长恨”,“恨”,试问是别后缠绵的相思之“恨”,还是讽刺重色误国的愤懑“恨”,又或是致使国家倾覆的深刻悔“恨”。它没有《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有“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的萧索;它没有李商隐眼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的荒唐;它没有杜甫所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有“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别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