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童年趣事】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为长大后童年将会成为自己的回忆,也很怀念往日的场景。因此,不让我的童年有遗憾,我打算记载一件最有趣的事情。
在我3、4岁时,有一件特别好笑的事情。假如你问我,我为什么会记得3、4岁时的事情,那么我的妈妈就是特大功臣了。听我的妈妈说,我只有3、4岁时,我生活在我的外婆家里,并且和我的表弟打打闹闹。有一次,我和我的表弟一起玩着小玩具,并且一边玩还一边朝舅妈的房间里走。其实,我想应该是我的表弟想找妈妈了,就把我引到舅妈的房间里去了。因为我的表弟一进到舅妈的房间就开始在那里蹦来蹦去的,原本我觉得我还是玩自己的小玩具好了,但是出于小孩子的好动心和好奇心,也跟着他一起从房间门口蹦到窗户边,又从窗户边蹦回房间门口。也许感觉不太好玩,我和我的表弟甚至爬到床上,开始跳跃模式。而且床上有弹簧,跳起来比较高,也比较刺激,导致我们在那里大声地喊叫。
但是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因为我们大声地喊叫,使舅妈无法工作,就想办法来让我们离开,原先是哄我们出去的,可是我们无法自拔,没有听清楚。结果,舅妈想到了一个歪点子,因为她露出了“狡诈”的笑容,我们当然是不知道的,舅妈便出其不意地喊了一声:“蟑螂来了,快跑啊!”我停止了跳跃模式,愣了一会儿,看见表弟拔腿就跑,我也赶紧跟着他一直冲到我的妈妈身边,嚎啕大哭起来,表弟看见我哭他也跟着我一起哭起来,我们两个就像唱二人转似的。可当我看见舅妈和我的妈妈哈哈大笑时,我停止了哭泣,回想起舅妈刚才说的话,有一处地方不理解,便问妈妈:“妈妈,妈妈!蟑螂是什么呀!”妈妈听到我的问题,便忍住笑声跟我说:“蟑螂就是我们家乡话的‘曱甴’(gatzat)啊!”大家听到这句话后都哄堂大笑,我只能跟着他们一起傻笑。
这件事情告诉我时的第一感觉是我那时好傻啊!不过,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度过的吗?因为童年是天真、有趣的时期,回忆起来会感叹道:“童年的我可真快乐呀!”
【篇二:我的故乡】
诗圣杜甫曾感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席慕容女士也曾写过:“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从古至今描写故乡的人数不胜数,到底故乡有一种怎样的魔力,让这么多人魂牵梦萦。使我也不由想起了我那小小、小小的故乡——醴陵。
记得上小学时,语文课本上有写到一篇描写客家人的文章,那个温柔的女老师就告诉我们:“老师猜测啊,客家人和我们家乡话的语调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我们曾拥有同一个祖先,住在同一片土地上呢。”从那时起,我就觉得我的故乡有了一层神秘面纱。兴许在很久很久以前,林林总总的游牧先民,一茬一茬地把这里认作故乡,走马灯一样,得到又失去,融合或消亡,才有了现在的我的故乡。在我心里,像我这般大的小孩,看待故乡可能没有那么明了,那么深刻。可却也对这座城有个更多更加新鲜的描述,不似北京这等地方,从古至今的历史都千篇一律映在所有人的脑海中。
故乡所拥有的东西,其他地方也普遍都有。伴着桂花的清风,抚过青葱的山头,又吹绿了那条母亲河,最后落在了一盏一盏带着点温情的橘灯上,让人也能产生归属感。可我也羡慕过在深夜能听到海浪浮上沙滩、海风灌入小树丛的声音的孩子;也羡慕过那打小周围就坐拥名胜古迹,每到放假家乡就沸反盈天的孩子;更羡慕过那种你一说家乡,大家都十分熟悉的有优越感的孩子。后来我因为读书离开家乡,才发现那些我曾羡慕的,可能依然还在羡慕,可也仅仅是羡慕,未曾想过离开那座温情小城。
每每到了大年夜,小城的习俗会更加庄重,我们都会去供奉先祖、烧香磕头,按着繁琐的礼节去做。我竟也不觉得有多烦,反而每次都会企盼。这些带着小城记忆逝去的先人和我们一直共存在这片土地上。让这座小城拥有着永存的记忆以及鲜活的血液,使小城的心脏才得以跳动,为那些未归家的人们,一直留着盏灯,告诉你,在这里你不用急着赶路;也不用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得去参加需要强颜欢笑的应酬;更不用把自己用一层一层的盔甲保护住。
我的故乡,很小也很大,就像生态鱼缸里的珊瑚,安放在箱底,做安静的陪衬,谁也不会在意渺小但同样惊心动魄的死亡和传承。可也总有一群小丑鱼,把它当作家,觉得这里同样是一个温暖而又坚厚的避风港。
【篇三:我最尊敬的老师】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像春蚕,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
在我的成长道路中,有许多伴我长大的好老师,我最尊敬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胡映文老师。胡老师中等个子,身材比较苗条,浓浓的眉毛下面有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挺直的鼻梁下面有着一张“爱唠叨”的嘴。相处六年,她对工作的负责、对学生的关爱让我终身难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印象中,胡老师的语文课是我听课最认真、收获最多的课堂。每次上语文课我都充满期待,她备课认真,设计精巧,语言风趣,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讲解词语都绘声绘色,旁征博引,有时为了让词语解释通俗化,她不时穿插着讲上一两句湘乡话,逗得我们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刚开始写作文,大家都不知道如何下笔,生搬硬套凑上几百字连自己都不满意,很多时候是“赶鸭子上架”,马虎应付了事。胡老师发现大家的异常和苦恼后,她并没有批评我们,而是耐心细致地引导大家慢慢来,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讲解写作技巧:写景的作文要细心观察,写人的外貌应该有顺序……她经常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在课堂上念给我们听,告诉我们如何组词造句,对同学中写得好的文章进行范读,鼓励我们向报刊投稿。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的写作兴趣被激发了,好多同学的作文越来越精彩,越来越生动。《湘潭晚报》、学校《小荷博客》到处是我们班上的大作,这与胡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胡老师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她对工作的敬业让我们感动。记得有一天,胡老师的右手不知怎么受伤了,绑上了护腕。上语文课时,她仍然带着手伤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她的手可以看出来很痛,手只要稍微一弯,脸上便立刻流露出痛苦的表情。可是,胡老师却依旧站在讲台上,坚持给同学们上课。看着胡老师那微微颤抖的手,我当时就流出了眼泪。
有人说师恩如山,山高巍巍,使人敬佩;有人说师恩似海,因为大海浩瀚,无法估量。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更多的老师,老师的恩情一定不能忘记。
小学即将毕业,在离开母校前,我想对我最尊敬的胡老师说一声:“胡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的栽培!无论时过境迁,无论天涯海角,我都会把您铭记在心!”
【篇四:蒲葵扇里的童年】
又是一个初夏的夜晚,一如既往的闷热,耳边,却少了那阵阵蒲扇扇动的风声。
小的时候,我在外公家长大,家门前有一大块空地,每到夏夜,街坊邻里们便摆上几张小桌,小椅,盛上一些瓜果,摇着手中的蒲葵扇,操着一口流利的金乡话,互相聊着近来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儿,我的童年是在这蒲葵扇中度过。
夏夜,无风,偶尔路过的风,迎面也是热的。夏夜的街道上并不像白日那样车水马龙,有的只是悠悠漫步的行人,有的只是细碎而极具节奏的脚步声。
外婆总爱搬张椅子,围坐在桌边,抱起我放在她的膝上,摇起那面大蒲扇,送来阵阵清凉。
那些大人们说的事儿我总听得云里雾里,唯有满天繁星的陪伴,和那摇动的大蒲扇。蒲扇摇动的声音是极好听的,“呼呼”一下两下,迎面便是阵阵清凉,在凉风中,夹着丝丝缕缕蒲葵叶的清香,淡淡的,便萦绕在我心中,我便使劲地嗅着,嗅着,并且乐此不疲。
在蒲葵扇中,我常举起肉肉的小手,点着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1颗,2颗,4颗……”数着数着,就混了,那就从头再来……
习习凉风中,缕缕清香里,在数星的嘀咕里,幼小的我困了,也倦了,不由自主地,沉沉地睡了,梦里,是摇动着的蒲葵扇,是淡淡的蒲葵香。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我的童年一不小心从蒲葵扇中溜去了,夏夜的聊天声依在,可大蒲扇,却不在了;门前的那块空地不变,可我却离我蒲葵扇里的童年,远了……
谁说,回忆就是回不去的记忆。
我说,回忆是回不去却能记起的记忆。
可我又何曾没有期待过走进记忆呢?又何曾没有希望回到我那蒲葵扇里的童年呵!
蒲扇轻摇,清香缕缕,记忆中的,是那老人搂着坐在膝上的小孩,轻摇蒲扇,是那孩子伸长脖子,嗅那清香……